3D打印是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之一,被视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技术之一。
根据Wohlers Associates,2021年全球3D打印产值为152亿美元。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2020-2023年我国市场规模将从208亿元增长到406亿元。
目前我国3D打印仍处于产业化早期阶段,未来有望逐渐成为千亿元级别产业。
关注乐晴,洞悉产业格局!

3D打印行业概览
激光3D打印技术也叫增材制造技术,是一种集光学、材料、机械和自动化控制于一体的先进制造技术。
3D打印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运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等可粘合材料,通过逐层打印的方式来构造物体的技术。
3D打印具有零技能制造、设计空间无限、减少废弃副产品等优点。
3D打印改变了产品的设计制造过程,尤其是在复杂构建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诸多科技创新领域被视为“加速器”,将对传统机械制造业起到重要影响。
3D打印平面示意图:

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TC261增材制造技术委员会2015年发布的国际标准ISO/ASTM52900:2015,3D打印工艺原理可分为7大类:粉末床选区熔化(PBF)、定向能量沉积(DED)、立体光固化、粘结剂喷射、材料挤出、材料喷射、薄材叠层。
3D打印整个生产周期工序较多,生产效率当前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整个生产周期包含打印过程以及后处理部分,意味着在3D打印激光成型之后,依然有10余道后处理工序。
跟随每一道工序的检验周转等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3D打印技术整个生产周期工序较多、效率较低。

3D打印产业链
增材制造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其应用已从简单的概念模型、功能型原型制作向功能部件直接制造方向发展,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
3D打印产业链的上游为原材料、核心硬件和辅助运行系统的供应商,主要包括3D打印原材料(金属、非金属等)、核心硬件(主板、DLP光引擎、振镜系统、激光器等)、辅助运行(扫描仪、软件等)供应商等。
中游以3D打印设备设备厂商占产业链主导地位,大多设备提供商亦提供打印服务业务及原材料供应。
全球3D打印设备市场按打印材料可分为非金属和金属打印设备。
非金属打印设备涵盖工业级和消费级/桌面级,而金属打印设备则主要用于工业级应用,主要供应商有美国3D Systems、德国EOS、中国铂力特及华曙高科等。
由于3D打印设备对软硬件及粉末材料协同要求较高,所以在研发生产设备的过程中,需要和上游深入沟通与了解,因此设备厂商往往在布局设备的同时,往上游拓展原材料、软件系统等。
下游主要为3D打印服务对象,现阶段3D打印主要应用于工业器械、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领域,以制造业和医疗领域应用最为广泛;2022年中国消费电子产值占比为13%,排名第三。

从新兴应用市场来看,在汽车工业领域,目前3D打印技术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零部件模具设计与制造领域,成为汽车构造轻量化的一次重大突破。近年来,以特斯拉为代表的跨国车企,无论主打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赛道,都在陆续将3D打印技术融入其生产线布局。
牙科打印约占整个增材制造市场的30%。据行业科技咨询公司SmarTech预测,全球牙科3D打印市场规模总额预计将从2022年的40亿美元增长到2031年的高于97亿美元。
另外,通过挤出技术3D打印热固性材料,可能是目前3D打印鞋模市场出现和巩固的最重要的新趋势之一。
23年7月12日发布的荣耀MagicV2是全球首款采用钛合金铰链的折叠旗舰机,铰链的轴盖部分首次采用钛合金3D打印工艺,激光3D打印技术进一步渗透至消费电子领域,有望带来广阔的成长空间。
3D打印市场格局
从细分产品来看,根据亿渡数据统计,我国3D打印行业中,打印设备和打印服务的营收占主要部分,2022年设备营收占比53%,打印服务占比26%,原材料占比12%,这三部分构成我国3D打印行业的主要营收来源。

当前国内3D打印设备主要被外资企业占据。
全球3D打印TOP25企业:中美龙头占比达40%。数据提供商Xignite于2021年公布的全球3D打印Top25企业排名显示,泰国Cal-Comp Electronics、日本Mitsubishi Paper Mills和美国3DSystems分列前三。
中国市场的主流设备品牌包括联泰、EOS、华曙高科、铂力特、3DSystems、GE、Stratasys、惠普等。
中商情报网数据显示,联泰在3D打印行业中市场占比最大达16.4%,其次为Stratasys和EOS,分别占比14.8%和13.1%。
国产主流设备厂商除联泰科技外,华曙高科和铂力特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分别为6.6%和4.9%。
2022年5月,铂力特发布12激光SLM设备BLT-S1000,可实现超大尺寸零件一体成形,解决了大尺寸零件无法一体成形或加工后内部性能达不到应用标准等生产痛点。
2022年10月,华曙高科发布多款面向产业化用户的大型多激光金属高效增材制造系统,使其在售型号达12种,截至2022年底,其金属3D打印设备全球销量超400台,在国际上成为SLM技术开发的知名企业。
国内国内3D打印产业链各环节主要布局厂商还包括汉邦科技、飞而康快速制造、创想三维和纵维立方等。
3D打印产业链主要布局厂商: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的3D打印产业主要分布在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和中西部地区。2012年到2022年7月3日这十年期间,我国3D打印相关企业注册量达7.9万家。
整体来看,纵观全球增材制造设备市场格局,目前全球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3D打印产业生态体系和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出行业整体高速增长,由几家巨头主导,其他设备制造商后起追赶的发展态势。
从需求端来看,我国增材制造设备装机量占比为11%,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
从供给端来看,全球3D打印系统市场相对分散,但国内技术快速迭代。
我国3D打印目前仍处于中期产业化阶段的快速成长期,工业级3D打印应用已经进入到产业化阶段的临界点,目前国内工业级3D打印设备与材料主要供给国内,而消费级3D打印设备主要销往国外,民用领域的工业级应用前景广阔,本土替代空间广阔。